爱上海同城对对碰

可食用景观的功能与发展(作者:任栩辉 刘青林)

2018-08-21 22:45:32 行嘉花园设计

对于人类居住的城市而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一直是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如何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人们不断探讨的话题。不论是拉动农业经济发展却毫无美感的农田林地,还是外表光鲜亮丽却耗能耗力的园林景观,仅依靠它们中的一种,在现代城市中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人们真的认为可带来丰盛粮食产量而忽视环境的破坏,认为可远观而不可亲近参与的园林绿化能够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吗?

近些年,现代城市的景观需求不再仅停留于观赏层面,经济和生态功能也是必须考虑的。但在实际应用中,景观植物却常因自身条件而与整体环境的互动和交流过少,致使多种植物利用范围受到局限,也降低了景观更多待挖掘的实际功能。于是,设计者们便尝试寻找一种更为大胆且新颖的现代景观设计理念。此时,能看又能食,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多重效益的可食景观就成为了让小空间发挥最大作用的新景观类型。也许在小小阳台或屋顶上,各种美观的可食用开花植物、新鲜欲滴的观赏果蔬植物恰当的组合在一起种植,就能将闲置的空间装饰得更富于美感,为人们带来无限情趣;也许在自家门前的小院落中,品种繁多硕果累累的观赏果木、造型优美的攀缘类花果藤与纯观赏植物用心配植,就能将属于人们自己的庭院打造得独具一格,使人们体会田园风光;甚至在人们活动更多的城市社区和公园中,可食用植物与常见观赏植物的结合也是对其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种极好方式,对社区和公园的食品产出体系建设也大有裨益,直接推动城市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景观的发展。

其实,从城市居民自己可以支配设计的小空间,到体现城市整体环境氛围的大空间,可食景观在其中的运用对人类都具有重要意义。只要人们对可食景观真正关注,并去努力理解、认可进而实践这种现代景观来打造更好的模式。总有一天,我们的屋顶就可以变得生机勃勃,使城市风景不再单调和无趣;我们也可以通过大家的辛勤耕耘,在自己的院中体会到农业劳动的快乐,并收获新鲜蔬果而不担心触犯法律和食品的安全问题;我们的城市景观体系也会变得更加完善,热岛效应和雾霾污染都得到有效改善,生存环境一天天变好。最终,人类的美好梦想都照进现实,地球和人类迎来无限光明的未来。

可食用景观的功能与发展


1.可食景观的概念、起源与现状

1.1  可食景观的概念

可食景观是指一些由可供人类食用的植物种类构建的园林景观,它并非简单地种地,而是用设计生态园林的方式设计农园等场地,使其变成富有美感和生态价值的景观场地。城市中许多可食景观规划设计活动都可获取直接经济效益,如栽培果树、种植菜园、创办药草花卉苗圃等都为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有些国家的可食景观甚至可为市场提供305种之多的农产品[1]。

 1.2  西方可食景观的起源与现状

在美国,虽然人们居住的庭院大小不一,但人们对于亲身参与到农业生产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曾经一些种菜发烧友为了不破坏前院统一规划的园林景观,不得不自己偷偷把菜种在后院。但如果能将菜园设计得如同城市中的园林一样,大家就更容易扩大城市农业作物的种植面积,最终整个居住区的环境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也越来越健康和生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介于发展城市农业生产和维护城市景观绿化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了可食景观出现的主要原因。

与其说可食景观是一种新事物,还不如说它是人们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很早以前的西方国家,将常见农作物与观赏性植物品种种植在一起本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在遥远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园林中都曾出现过可食景观的踪迹。然而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为了方便自己管理和操作,进而发展城市,却开始有意识地将田园生产性农作物与纯粹观赏性景观植物分开种植。直到70年代,现代田园城市理念才又开始慢慢复苏。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自己种植食物,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抑或城市环境本身都具有多重意义。城市居民重新学会生产食物,完成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换过程,会使农业生态系统拥有更丰富的物种,并使这些物种具有较强适应能力来保持生态稳定、允许人们近距离接触自然促进其身心健康、使人们更关心环境品质同时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保证了城市农业、居民和生态的协调统一。

后来,经过城市农业的阶段性发展,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这两个新型农业生产概念便在城市农业复杂系统下产生了,它们可体现城市可食景观的运用成效。其中,都市农业不仅是一项传统农业活动,涉及城市食用产品一系列的生产、加工、分配和销售等过程,更关乎城市其他方面的福利与服务体系的建立。私人花园、绿色共享社区、形式多样的城市农场,以及相当于城市社区居民绿色食品谷仓的城市公园等,都能实现城市现代农业食品的小规模化生产、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及其营养保障、并有效减少环境碳排放量进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确保城市农业符合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而与都市农业有所不同,观光农业则是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享受,吸引游客而开展赏、尝、娱、作等活动的农业形式。其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为手段,城市为市场,文化为内涵。一般都把城市观光旅游和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设置成不同的观光农业形态,如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民俗村等。可食景观与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关系都十分密切。都市农业与观光农业都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并适应城市发展要求,尤其具有多种功能的都市农业更可为城市多方面需求服务,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虽然都属于都市农业具体的经营方式,但却也具有其自身不同特点(图1)。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而言,似乎人们都更倾向于将农业生产再次引入到城市,将农业景观增加更多的可观赏效果来达到人们收获食物又愉悦身心的目的。但其实,农业生产活动原本就应该是自始至终存在于城市之中的,具有诸多观赏功能的可食用植物种类,它们组成的可食农业景观本身就能体现出不俗的景观特色,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多重需要。因此,在城市农业生产与人工景观的关系中,农业生产一定是需要首先满足的,在农业景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有意识的挑选观赏性极佳的生产性植物与纯观赏性植物搭配,再利用适当的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对城市农业景观进行美化和塑造,便可进一步满足城市景观绿化要求,完成城市农业景观化,而非城市景观农业化的目标,保证现代城市农业与园林生态景观的和谐共处关系。

那么什么又是可食景观建造最重要的指导原则呢?朴门永续设计或称永续农业应该是首当其冲的。

城市自古便是人类的聚居地,居住着成千上万的人,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和消费水平甚至审美都具有很多差别,他们相互联结同时又相互适应,继而产生错综复杂又相互支持的城市功能,以及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这种复杂性即为城市多样性[2]。而在人类谋求生存,让复杂多样的城市获得更好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为了实现自我追求,进行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其中生态学理念的发扬就是一个重要的成果。它加强人与环境间的适应性,实现人类对自然的各种设计,并为在生物圈中充当催化剂的人们指明今后城市健康发展的道路和方式[3]。在各种不同的城市设计和发展模式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无疑是蕴含生态意义又最适合城市和地球发展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曾针对可持续发展给出过定义,称它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出现,标志着多年以来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开始向以环境为中心、关注生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4]。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向往的逐渐增加,近些年诸多全新的环境设计和自然建设理念也纷纷出现在人们视野之中,永续设计便是其中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一种。它最早是由澳洲的比尔•墨利森和他的学生戴维•洪葛兰,于1974年共同提出的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永续设计是科学,也是农业,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和艺术,成为难得的永续生活态度,最终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个好的永续设计会将景观中所有元素都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和谐的景观整体。景观的每一个方面都被恰到好处的置于与景观整体及其循环有关的位置。设计中的每一部分细节不会分开考虑,而是结合在一起设计用来相互间彼此支持[5]。挖掘大自然运作模式,再对其进行模仿用来设计庭园和生活,来寻求、建设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平衡点是其主要精神。而能在最小城市空间中,或无边无际的农田和连贯的水体流域内,发挥其自身作用是其原则。因此可以说,它们适合以设计者目标、现有元素和条件为基础的每块场地[5]。如将其具体应用在城市农业生产系统建设中,则主要体现在如何更好的发展农业生态体系,创造农业、生态、经济和防灾共赢的局面。面对现代社会的依赖农药化肥、土壤品质急速退化、高度耗费人力和物力,甚至食品生产过程牺牲其他生物生存环境,进而破坏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现象,人们有责任正视这些问题,将健康的食物生产系统重新带回城市。无论阳台、屋顶,还是数十户组成的楼群、社区抑或整个城市,都不能忽视食物系统的设计,以及降低目前食物生产能源消耗和现代农业对环境产生的连锁负面影响。如何用设计手法做到成本低支出、产品高收入,农业食品和景观环境均有所保证,又使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系统永续运作下去,是人们至今仍要思考的问题。

现如今,人们出于保护环境和改善食品安全的考虑,更关注城市中可食景观的营造了。如果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使用前庭后院或一切可利用的土地空间来种植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可食果树和花卉、蔬菜、水果、药草等基本农业作物,那么除了为人们提供观赏和游乐功能外,城市绿地就也能承担人们生存所需的一定食物来源,平衡很多家庭食物供求的关系,节省能源的同时也降低食物里程并保证食品的安全。观赏性良好的可食植物与少量可食用的观赏植物科学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良好效果的可食景观,不仅代表现代都市先进的农业生产形式,同时也体现出农业生产与园林设计的有机融合,最终提高城市景观品质。

1.3  中国可食景观的起源与现状

中国早期园林的起源就和菜园、果园分不开。人们在房屋周围,或者村落中聚集地附近,栽果种树进行绿化并改造环境,可以说是园林艺术的雏形。此时的园林活动主要从遮荫、防风、采果、收菜等实用角度考虑。几千年前的西周,人们就开始在囿、圃中在栽培植物或圈养动物,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但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这种宅旁村边园圃绿地的娱乐、欣赏作用逐渐增加,而园林食物生产等使用功能却开始慢慢退化。后来外强对中国的入侵和破坏更是彻底使中国的农业种植和园林景观的发展停滞下来,慢慢消沉。

但经过十几年的浴血奋战,广大人民群众最终还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民族对外抗战和自我解放的巨大胜利,最终迎来属于自己无限光明的未来。这时的人们为快速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便将农业生产与园林景观进行了区分,并更加清晰的明确它们各自在国家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园林结合生产”模式进入另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与园林景观的联系才得以恢复,“食用园林”的理念也显现出来。只要人们能正确认识“园林景观”的含义,不会仅依靠单一的植物绿化活动,或是只注重生产功能而忽略园林观赏性与艺术性的体现来建设园林景观,将园林生产与观赏过程紧密结合,那么就能发挥传统园林建设模式的优势,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又缓解农业经济压力、创造社会财富、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还可有效结合并利用具有多种功能的土地资源,甚至适当保留场地原有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出不同地区特有的文化背景与特色,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带来诸多裨益。

其实,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和一个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的发展中国家,本身就有很多富含中国特色农耕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城郊田园农业景观,但今后随城乡一体化、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收入日益增加,城市居民对食品产量、安全和生态环境的要求也会更多,因此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农业体系并保护、创造城市新园林景观都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中国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增长及其城市化进程加快,势必会引发生态环境恶化、人类活动空间减少、农业生产过度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地球自然环境、人类身心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如果能找到一种重新将农业生产和景观塑造这对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建设内容完美融合的方法,则会更满足新时代世界对中国新的建设要求。

21世纪的中国需要更健康和自主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以及能够营造兼具“生产型”、“生活型”、“生态型”和“精神型”的风景园林地境。因此,我国也在不断对都市农业与园林景观进行探索和实践。可食景观即是可将食品生产和景观营造完美结合的一个途径。它不仅防治城市环境污染、营造绿色景观、为城市提供无污染农产品满足城市居民食用要求,也缓解传统农业资源损耗、提供就业机会并提高收入、发挥教育功能,甚至带动其他相关行业如景观业的发展。这一切都意味着现代景观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被人们使用的空间,而是一个可以不断产出食品的循环生态系统空间,带来了景观行业新的变革。

目前在台北许多地区的社会群体都已在城市中开始实践可食景观的概念,人们希望可以将自己生活的城市变成一个可自由种田和种菜的田园城市。政府鼓励人们对农田、果园、花圃及茶园等农业资源进行开发,以此形成内容丰富的农业生产形式,并将其中观赏性极佳的可食用植物种类按多种方法配植,创造出赏心悦目的田园景观,争取更多市民对可食景观的喜爱和认可(图2、图3)。

可食用景观的功能与发展

2. 可食景观的分类

2.1  按种植地点分类

(1)阳台、屋顶

阳台与屋顶是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中最小的一类可自由支配的场地,一般对其进行设计时,倾向于在进行绿化覆盖的同时,也修建简单的园林小品等基本设施来营造出适合人们悠闲娱乐的空间。其中,屋顶花园就是一种具有极好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绿化形式(图4、图5)。人们精心规划设计并种植养护的绿色屋面创造了赏心悦目的植物景观,又使人们能随时便利采摘和食用自己亲手种植的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果蔬,吃得舒心又安全。对于城市大环境而言,阳台和屋顶的可食景观则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氧气含量、减少建筑物屋顶辐射以及为建筑物内部降温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植物搭配方面,小乔木、灌木和低矮小灌木都是可选择的植物种类,姿态优美、矮小、浅根、抗风力强的花灌木、球根花卉和多年生花卉是最佳选择。如小石榴树等小乔木、蔷薇科花卉、金银藤等藤蔓植物、可食草花、药材和各类果蔬植物都可包括在其中。

(2)小型庭院

随城市发展和对更健康生活方式的不断追求,人们对形式丰富多样的室外生活空间的需要也日益增加。因此,现今庭院景观规划设计的质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仅具有观赏功能的庭院植物造景已无法满足大众节省经费来美化环境,以最少投入来获取最佳效果的普遍要求。虽然是私人性质的小空间庭院,但选用多种可食用植物,充分考虑植物季相更替变化和色彩搭配等设计手法的运用,创造出的植物景观,与照料只有纯观赏性,又耗费人力物力的花卉与草坪相比,可食景观的优势便充分体现了出来。人们可充分利用多种可食用植物来搭配自己家中的小小庭院,突出自己院落的景观风格,并完成在家门口亲近自然的愿望,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长此以往,也能形成一个良好循环的小型生态系统。

(3)社区农园

支持农业模式最早是1971年出现在日本和欧洲一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很快的国家,当时的都市人因距离乡村和土地越来越远、乡村衰败落后农民难以获得足够的收入维持生计,而开始思考生存出路,一种“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理念和“提携互助”的生产经营模式应运而生。人们盼望能够遵循有机农业生态、健康、公平和关爱的生产原则,按照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以尊重自然界生态系统和物质循环,努力增进土地、动植物、人类和地球健康为前提,公平对待生产者和消费者,保证使用绿色方式自给自足,促进城市区域内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达到创造美丽景观、改善环境的最终目的。对于没有庭院的家庭来说,社区农园就是可为人们提供自己亲自建造可食花园的绝佳地点(图7)。一个社区农园,通常由一小批申请人共同负责种植和养护,收获后也共同协商分配成果。它们为城市农业生产减轻的压力、对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推动力以及区域环境的改善作用都是不可预估的。

(4)可食公园

对于人们都担心食品价格、安全、生长环境和社会影响等问题的现代社会,一种更健康的植物种植方式和更多功能的景观塑造形式显得尤为重要。什么是美,什么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景观是急需人们反复思考的问题。种有郁郁葱葱绿叶蔬菜、豆类等粮食作物、甜美水果以及可食果木和花卉的可食景观即是一种值得人们去尝试的,可观又可尝的全新景观模式,由可食景观组成的可食园林也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园林类型。当人们走进可食公园,看到新鲜可人的可食景观时,便会感受到完全不同于普通观赏植物景观表达出的特殊美感。各种具有高观赏价值的可食植被按照一定的搭配原则和方法进行组合,取得的景观效果毫不逊色于一般的纯观赏性公园,体现出可食用植物的有趣特色,为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嗅觉和味觉等丰富的感官体验。如园中种植柿子、石榴、苹果、金桔和蜜桃等多种植物就在散发芬芳香气,吸引大量昆虫动物,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还可供人们品尝其中的甜美滋味,这就增加了人们参与并融入公园景观的机会和环境。其实,人们经常意识不到,即使是很小的种植空间,也能产出不少数量的食物,除可完全满足一个城市普通家庭对蔬果的基本需求以外,更可储存下剩余的食物以备城市不时之需,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城市农业生产的压力,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风格迥异的可食公园只是可食景观众多典型范例中的一个代表,经过人们不断地推广,越来越多的可食公园正出现在现代城市居民的视野中。

2.2  按景观特点分类

(1)农业景观

农业景观作为一种大地艺术的景观类型,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影响下产生的一个新概念。曾经的农业景观在人们眼中是随处可见、毫无新意的,所以过去的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忽略它们。但殊不知,农业不仅是一种生产对象,也是一种审美对象,可为人们带来许多的感官享受。农业景观是一种以农业为主,尤其是农作物为主的生产景观,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浓郁的农耕文化意蕴,以及现代田园生活的理念,可以说是可食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经典类型。我国云南元阳哈尼族整齐且壮观的梯田景观就是极好的例子(图8)。

(2)可食树木、花卉景观

可食树木和花卉景观,是可食景观中由植物材料类别区分的最常见的一种景观形式。园林中许多常见的果木和花卉都可被人们应用在其中,与其他纯观赏性植物共同结合设置,组成各种风格的可食用观赏植物景观。此类食用景观在很多不同性质的场地都能发挥自身观赏和食用的双重价值,值得人们重视(图9)。

(3)可食水田景观

可食水田景观是指由可食用的水生植物组成的优美景观,稻田景观使人们能想到的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在水中成片生长的植物从始至终体现的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季节性的栽植、生长和收割都完美的体现出水田景观每个阶段的变化。它们在突出水生植物不同于陆生植物独特景观风格的同时,最终也产出丰富的水生产品作物,增加人们农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提升农业经济发展动力,算是可食景观中一个特殊类别的存在(图10)。

(4)可食菌类景观

食用菌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竹荪、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都包括在其中。80年代初期,食用菌栽培作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项目在中国迅速发展,其产品更是曾经一度供不应求,价格不菲。食用菌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同时也是可形成独特食用菌可食景观的最基本原料,发展既供观赏又供食用的家庭食用菌菇的种植及加工业,既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城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在丰富可食景观类型的同时,提升和美化城市景观环境,可谓真正集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图11)。

2.3  按植物类型分类

(1)粮食农作物类

食物自给自足是一个国家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农业经济稳定的前提,更是人类健康生活的良好保障,在城市中适时发展自给自足的新型农业模式是现今城市农业经济发展重要手段。其中,粮食作物就是一类以收获成熟果实为目的,经去壳、碾磨等加工程序而成为人类基本粮食的作物,它们是农业栽培植物种类中作为人类基本食物来源之一的重要类别,又可称食用作物,具体由稻谷、大麦、玉米、高粱等谷类作物、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薯类作物和大豆、豌豆、绿豆、小豆等豆类作物组合而成(图12)。由于粮食作物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而种子含水量却较少,比蔬菜或水果更易贮存,因此很久以前人们便开始栽培它们,来提供食品及副食品维持生命需要,使它们成为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和最基本的农业经济收益来源。一些具有特殊景观效果的粮食农作物,通过借助特定景观设计方法或与其他可食用植物及观赏植物种类搭配种植,也能打造出美丽的田园景观。

(2)观赏蔬菜类

观赏蔬菜是可食用又可观赏的一类新型多功能蔬菜的总称,它集食用、观赏和美化于一体,在农业栽培植物种类中属于经济作物的一种(图13)。20世纪30年代,日本和欧美等国家都开始研究观光农业和开发观赏蔬菜。20世纪90年代,中国也开始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发展观光农业,观赏蔬菜概念随即产生[6]。它们不仅作为佐餐食用,也适用于室内外环境布置、美化景观并丰富人们文娱生活[7]。在景观设计中,尤其是可食景观设计中,如能对其加以利用,更可带来实际可观的农业经济效益。

(3)观赏果木、花卉类

中国园林植物过去是以观赏为主,其中观赏果树和花卉就是依托现有植物体系,叶、花特别是果具有较高观赏价值,能有效增加园林植物多样性和景观持续性,既提供良好生态效益,又产生经济价值的树木和花卉,它们一般具有观赏性好、观赏期长和维护成本低的特点[8]。但其中稀缺的食用品种,其种植量也较少。而现如今,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使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日渐强烈,与在园林等公共场所见到的观赏效果极佳的植物种类相比,人们显然更喜欢在自家花园中培育出“两用式”甚至“多用式”植物,他们不再需要使用化学药品维护植物观赏价值,而采用绿色、有机、生态的方式种植多种类可食用植物,保证植物可观性,同时也将营养和健康吃进腹中,越来越多品种的果木和食用花卉的营养价值也陆续被人们发现和认可。至此,食用果木和花卉开始被频繁应用在现代城市景观环境建设与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它们的存在正慢慢成为现代田园城市的独特象征,配菜花园、可食花卉园等一些观赏和食用两不误的可食景观模式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发和广泛利用果木、可食花卉的前景十分广阔(图14)。

(4)药草类

广义来讲,药用植物是指根、茎、叶、花、果实等含有特殊成分,可供人类使用的植物,一般都具备治疗疾病、强身保健等很多医疗作用。人类对药用植物的利用可追溯到6000年以前,其与园林景观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近些年,中国药用植物的种植开发也成为一种新趋势,将其应用在园林景观中,不仅是丰富园林景观的有效途径,也充分发挥它们自身的综合价值。而把各种芳香植物种植在公园、社区等公共绿地,构建具有保健功能的芳香植物景观区域,更能在体现芳香植物观赏性能基础上,进一步满足正常人在嗅觉方面的需要,使人感到精神愉悦之外,也形成一种独特的园艺疗法,发挥一定保健功能(图15)。现阶段,园林景观中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用植物约有200余种,以多年生宿根,以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为主。

可食用景观的功能与发展

3.可食景观的功能

3.1  拉动城市的农业经济发展

(1)农业产业直接经济效益的增长

可食景观产出粮食和果蔬等一系列的过程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耕作的被动形式,使人们以新的可食景观农业生产方式自给自足,同时推动城市农业产品和景观环境的更新,以及现代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保证城市经济体系的稳定状态,以此来刺激和强化可持续的城市食品安全及其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并拉动城市直接经济效益的增长。

(2)农业产业间接经济效益的体现

可带来一定数量农产品的可食植物种类与具有良好观赏效果的各种乡土植物品种,以及种植搭配模式的有效利用,在食物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都能适当减少各种资源耗损,使食品作物不论是从生产到加工,还是从运输到销售,都串联成一个全新的生产和销售链条,形成更便捷和现代的农业经济系统。快捷便利又美观享受的产品生产过程自然也就会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对这种特殊的生产模式、景观模式产生兴趣和关注,继而成功的由过去单调、耗时、耗能的旧有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成为现今可供全民参与的,真正多方式、低消耗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最终显著提升农业产业的间接经济效益,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3)合理利用土地空间的经济回报

随着土地资源减少,如何高效利用土地成为一个迫切问题,此时可食景观的优势便日益突显出来。利用零散土地在满足园林其他功能的同时,也满足城市的物质需求,提高土地利用价值,降低食物运输、销售及包装成本,进而增加经济效益[6]。高效的利用稀缺土地资源,从有限的土地空间挖掘更大的空间使用潜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发挥土地的有效价值,使用尽可能少的土地面积生产最多数量各种类型的粮食作物和果蔬,足以满足居住在附近的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和以往的土地利用模式不同,可食景观这样的模式确实可帮助人们实现使用自己身边土地自由耕作的长久愿望。无论土地面积大小,只要人们充分利用,就完全可在满足自身所有要求的同时,也为食品供求市场贡献实际的力量,调整供求关系平衡状态,缓解由于土地紧张而产生的使用压力,实现土地利益最大化,收获人们意想不到,宝贵的土地经济回报。

3.2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有益城市居民身心健康

可食景观对于参与其中的人们的健康大有裨益,主要体现在身和心这两个不同方面。首先,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可食景观都能真正为人们提供一个在现代城市中参与农耕劳动和身体锻炼的机会,长此以往,必然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并改善其身体健康状况。与此同时,也正因为是自己亲自动手耕耘的植物作物和农产品,才会坚决保证劳作过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这无形中也就保证了产出食品的绿色质量,保证了人们的食用安全。此外,又因可食景观具有观赏性强的景观特点,更会为人们枯燥的工作和生活削减压力,帮助人们排解不良心理情绪,保持轻松的心情和舒缓的精神状态,可谓一举两得。长此以往,便可丰富城市居民的枯燥生活,大幅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进而提升城市幸福指数,打造符合城市特色的整体精神风貌。

(2)缓解城市压力,保证城市稳定

单一品种的果树和瓜果、种植整齐的叶菜、机械取代人力、大规模开垦土地、过度使用化学肥料和杀虫剂等这些食物生产方式在一定时间内看似有效,却绝不是保持永续发展的长久之计。如果大家可以尝试自己利用身边土地自己动手生产日常所需食物,或购买在地生产产品,都会减缓不少环境能源消耗压力。其实,可食景观中的植物耕作等生产过程,从种植养护到产出销售的全过程都时刻需要人们参与其中,这也就不可避免的为城市打开多种工作岗位的大量缺口,需要源源不断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这时为人们提供更多工作机会,也就缓解了城市各行各业的就业压力,减小社会负担,有利于保持其整体稳定状态。

(3)宣扬新型景观理念,推动生态建设

可食景观的出现和发展,为人们创造了一种可以理解更适于现代化城市农业产业发展和自然生态改善的新型景观模式的珍贵机会,使人们开始思考城市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优质景观,如何才能有效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日益严重的冲突及矛盾。同时,可食景观在切实取得明显经济和生态效果基础上,也确实为人们提供很多机会和场所,便于人们亲自动手参与劳作过程来亲近、了解并感受自己身边随处可见的可食景观,继而帮助人真正从内心接受、理解并认同这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全新景观设计理念。而认可此理念后的人们也会更加用心的参与到保护和创造新可食景观的各种活动中,这无疑就会形成城市居住者与可食景观之间,以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3.3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发展

(1)可食景观产出模式减少环境污染

可食景观由于其相对特殊的生产地点和种植方式,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相比,具有许多优点。由于可食景观多数是城市居民自身进行设计和维护的,景观产出各种产品之后的销售和食用过程又牵涉到整个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问题。所以,人们对于这种特殊景观模式从设计到建造再到产出的全过程都十分关注无污染、无公害和无浪费的基本准则,这就能减少生产环境污染状况的发生,也保证城市食品的安全性和有机性,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生产时有效减少废物和有害物质的制造,充分利用有机堆肥替代各种农药等多种环保耕作手段和工艺都可减少产品产出过程出现的环境污染。如自身产生的生物垃圾和生活废料引用先进技术,加工成有益景观建设的材料或肥料加以利用,种植在其中的可食用植物修剪下的枯枝、落叶和树皮进行粉碎后,进一步回收作为生物性肥料再次覆盖土地,改良城市土壤、增强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及其肥力,为植物提供丰富营养等方式均是可使用的。

(2)可食景观设计增添城市景观模式

可食景观是与人们过去需要和向往的景观类型有所区别的全新的景观打造风格,它是一种可满足人们多需求,食用、观赏两不误的景观模式和效果,有效拉动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给城市居民全新的感官享受和不同以往的亲身体验。这种景观模式可从人们身边的任何小场地入手,逐渐扩展到城市整个环境中,从城市农业产品生产销售、到人居环境景观品质提升,再到城市居民精神生活满足,最终完成景观阶段性的创新和演替发展过程,为寻找未来更优质景观环境打下基础,更好的完成过渡。

(3)可食景观建设丰富和保持城市生态多样性及其平衡状态

曾经的人们对于自己居住的环境一般都没有太多的要求,满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就是人们生存的第一要义,所以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视要远胜过于对自然景观的关注,以及对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关系所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环境也有了更多要求,单一的经济推动和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满足人们的追求,保护自然,如何能在不破坏身边环境的同时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转,甚至是将其变得更美好、更适于人们生存,慢慢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对于站在发展转折点的我们而言,丰富和保持城市生态多样性及其生态发展稳定性或是平衡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可食景观的建设就是一种人们可以有效利用的生态建设途径。丰富更多的植物品种,既有观赏性又可食用的植物品种和纯观赏性的植物类型以恰当的方式组合配置,形成观赏性极佳的景观效果,美化了人们居住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增加植物多样性,甚至稳定区域内景观生态系统,创造出全新和谐的小型生物群落,并使其正常健康的保持下去,这无论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有积极的影响,有利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乃至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食用景观的功能与发展


4 . 可食景观的发展方向

(1)加强可食景观理念普及力度,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城市景观建设和保护

首先应该加大可食景观建设数量和发展力度,开始有意识地增加现代景观“观赏”和“实用”两重功能的逐步发挥,大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和法律规范,小到社会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活动,都是推动可食景观获得人们认可的有效途径。如建设组织有关可食景观的趣味科普活动,以此来向人们宣扬可食景观的概念内涵等基本知识,加强人们对于可食景观的了解程度,使他们真正理解其优势所在,并将建成的可食景观场地作为样本和案例去鼓励、提供机会给他们,主动关注、尽情接触、积极参与到可食景观的建设过程中。慢慢的,人们对于农业和景观环境的传统思维方式就会改变,树立起一个可食景观的建设“观念”,人们开始体会到城市生态景观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有意识的参与未来更多新景观类型的发展建设。未来,这种人们能感受到的经济和景观结合的规划设计模式,很可能便会成为农业生产行业、园林景观行业、甚至是整个社会生态建设都必须正视的新时代景观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国家适时出台一些于可食景观这种新型景观概念和模式发展有益的详细的政府条例和法规来规范可食景观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也可谓是增加可食景观理念普及力度并加深人们对城市景观建设和保护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理应受到重视。

(2)注重景观观赏性和食用生产性的结合规划设计,可食景观建设突出自身特色

新型可食景观规划设计,既要兼顾场地植物景观可观赏性,善于营造人们平日常见的可观赏植物景观,又要体现场地植物景观经济食用性,突出由各种可食植物搭配形成的生产性植物景观,这样不仅具有良好观赏价值,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增添色彩,还具有一定的基础经济生产功能及价值,满足城市中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形成一条生产供给链,帮助改善城市现今各种食物产品供不应求的尴尬局面,更可提升城市农产品的经济发展水平,寻找到一种独特的大城市农业经济生产模式,因此在现代城市植物景观中,景观观赏性和可食用性的结合是绝不能错过的建设方式。而在此基础上,设计可食景观时,人们的高度参与和景观自身带来的不同地域文化特色也要有所考虑。人们在欣赏美好景观的同时也一并参与到实际的景观展示当中,使他们了解自己身边这些看似普通的食品、作物、蔬果是如何一点点种植、生长和结实的,亲身感受过的人们定会对这片挥洒着自己汗水和付出过无限感情的土地以及其上生长的植物景观产生更深厚的感情,引起他们对于自然、社会和城市农业的热爱。可见,激发出人们打造可食景观的更多热情、挖掘可食景观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特色也是这种景观塑造的关键所在。

(3)充分挖掘和利用观赏性与食用性兼具的植物种类,进行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

挖掘并充分利用具有观赏效果的可食用植物种类的基础上,按照园林景观植物种植设计的基本科学性原则对可食用景观植物与纯观赏性植物进行合理配植,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其自身生产和观赏功能的场地植物景观的打造,又能更好的满足人们日常物质需求。

首先,善于选用景观所在场地区域内常见的、适应场地环境、可良好生长的观赏植物和可食用植物品种,即乡土植物。不同于普通植物景观的可食景观,因选用除观赏功能以外还有生产功能的很多植物种类,所以保证各种类之间的协调共生、有效避免种间间接竞争显得尤为重要,保证和谐稳定关系的乡土植物种在景观塑造中的应用就成为可食景观最终能否成功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其次,作为景观重要生命要素的一个组成部分,想要得到完美效果的植物景观,就要考虑植物各方面体貌形象及其主要功能作用,植物的形、色、味等基本特征都是景观设计不可忽视的。因此,充分了解和总结植物的基本生态特点,尤其是可食用植物种类的不同观赏特色之后,再根据场地需要的植物景观类型和风格,进行乔、灌、草、花或特殊生产性品种的选择与组合,来创造可反映场地特征的独一无二的可食景观。

最后,因为可食景观除景观观赏功能以外,种植在其中的植物同时还承担着作物、果蔬等产品的特殊生产任务。植物生长的时令季节、当季的果蔬植物与各种观赏植物的搭配保证景观性,又提高食用植物的质量和品质等方面都是人们在完成景观设计之前势必会牵涉到的基本问题,常关系到一个可食景观最终的成功或失败。所以人们也要充分考虑场地挑选出的植物种类的生态习性等一些生物学特性,是否符合并顺应周边自然环境的要求,确保植物景观健康且持续的生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邓彦,宋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人的心理需求[J].城市发展研究, 2008,(3): 51-53.

[2]Jane Jacobs. Deth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NewYork:RandomHouse, 1961.

[3]Brundtland Commlssion. Our common future[M].NewYork: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87.

[4]Lan Mcharg. Designwith Nature[M]. NewYork: John Wiley&Sons Inc, 1992: 197.

[5]Michael Judd.Edible Landscaping with a Permaculture Twist: How to Have Your Yard and Eat itToo[M]. USA: Ecologia, 2014: 8-9.

[6]苏伟.发展观赏果树产业正当其时[J].科技信息, 2003,(10): 26-32.

[7]朴永吉,刘仁英.观赏蔬菜的分类及园林应用形式研究[J].技术与市场, 2006,(11): 48-51.

[8]杨新华.观赏蔬菜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 2004.


标签: 可食用景观